揭秘电芯中的"隐形杀手"——水分超标竟能引发爆炸?

锂电解码
关注

锂电池生产最怕的隐形隐患——水含量超标!本文深度剖析水分引发的锂盐分解、SEI膜破裂、产气爆炸等多重危机,教你通过临界阈值管控打造高安全长寿命电池,文末附关键工艺参数!

电芯中水含量超标对电芯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锂盐分解与腐蚀性物质的生成

反应机理

水分(HO)与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(LiPF)反应生成氢氟酸(HF),反应式为:

危害

HF腐蚀:HF的强酸性会腐蚀正负极材料、集流体(如铝箔、铜箔)及隔膜,破坏电池结构,导致漏液或短路风险。

活性锂消耗:反应生成的LiF等副产物覆盖在极片表面,消耗活性锂离子,显著降低电池容量和首效。

2. SEI膜破坏与界面失效

SEI膜形成的双面性

适量水分(≤300 ppm):有助于形成以LiCO为主的均匀致密SEI膜。

过量水分(>1000 ppm)

破坏SEI膜的稳定性和均一性,导致界面阻抗大幅增加。

拆解显示,负极表面产生黑色“水膜”覆盖层,阻碍锂离子嵌入。

3. 产气与电池膨胀

产气机理

水分与电解液反应生成CO、CO和氢气(H),同时锂盐分解进一步释放气体。

表现形式

化成过程中产气显著增加,导致电芯鼓胀甚至变形。

高水含量电芯(如5000 ppm)在静置或循环后产气速度加快,内部压力增大,引发防爆阀开启或壳体破裂。

4. 电化学性能恶化

容量衰减

循环测试表明:

水含量170 ppm的电芯循环200周后容量保持率≥98%,而210 ppm时降至93%。

水含量超过600 ppm时,容量急剧下降,循环寿命缩短。

内阻变化

低水含量(1000 ppm)可能因SEI致密性改善而内阻降低,但超过阈值后内阻显著上升。

析锂风险

因界面阻抗升高或局部锂离子嵌入不足,极片边缘或反应活性低的区域发生析锂。

5. 安全风险升级

鼓胀与漏液

水分引起的持续产气导致电芯内部压力累积,可能引发壳体膨胀、密封失效或电解液泄漏。

热失控隐患

HF对电极材料的腐蚀破坏进一步降低电池热稳定性,增加高温短路或热失控概率。

6. 工艺一致性挑战

水分来源与工艺控制难点

正极材料(如Ni-rich三元材料)的高比表面积易吸潮,电解液和隔膜也易受环境湿度影响。

烘烤工序需精准控制温度、真空度及时间,否则残留水分会导致后续注液和化成异常。

临界阈值与管控建议

水含量阈值

影响表现

≤300 ppm

SEI膜形成良好,性能稳定

500-600 ppm

容量衰减加速,循环恶化

≥1000 ppm

产气剧烈,界面明显失效

管控措施

环境控制:注液工序露点≤-45℃,极片烘烤后水分≤300 ppm;

工艺优化:采用真空烘烤结合氮气循环,分阶段破坏内部饱和蒸气压;

检测技术:超声成像和微量水分测试仪实时监控电解液与极片水分。

结论

电芯水含量超标会通过化学腐蚀、界面失效、产气膨胀等多种路径显著降低电池性能和安全性。需从材料预处理、生产工艺到环境控制全流程实施严格的水分管控。

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日常工作,交流,阅读文献所得,由于本人能力有限,文中阐述观点难免会有疏漏,欢迎业内同仁积极交流,共同进步!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干货预警!揭秘电芯中的"隐形杀手"——水分超标竟能引发爆炸?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